Korbin
Korbin
发布于 2025-11-20 / 0 阅读
0
0

RFID通信技术解析

RFID技术概述

RFID(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)通过无线电波实现非接触式数据交换,其核心在于利用电磁场或电磁波完成能量传输与信息交互。系统由读写器、电子标签及天线三部分构成,工作过程包含能量供给、信号调制、数据传输等关键环节。

系统组成与工作流程

  1. 读写器模块
    包含射频模块与数字处理单元,负责发射能量信号、解调接收信号及数据处理,部分型号集成多个天线接口。

  2. 电子标签结构

  • 无源标签:依赖电磁感应获取能量

  • 有源标签:内置电池支持主动发射
    均包含存储芯片与微型天线结构

  1. 通信流程
    读写器持续发射载波信号→标签天线捕获能量→通过调制反射信号→读写器捕获反射波解码数据

通信频率特性

频段

频率范围

波长特征

典型应用形态

LF低频

125-134kHz

千米级波长

闭合磁路耦合

HF高频

13.56MHz

22米波长

近场电磁感应

UHF超高频

860-960MHz

分米级波长

远场电磁辐射

有效作用距离

  • LF/HF系统:依赖磁场耦合,有效距离通常不超过1米

  • UHF系统:采用电磁波辐射,被动标签可达12米

  • 有源标签:电池供电支持300米级通信

调制解调技术

调制方式演进

  • ASK调制:通过载波幅度变化表征数据

  • PSK调制:利用相位跳变传递信息

  • 反向散射调制:通过改变天线阻抗特性实现数据反射

天线发射机理

  1. 近场线圈系统
    读写器天线产生交变磁场→标签线圈感应电动势→形成谐振回路。当工作于13.56MHz时,天线品质因数Q值需控制在10-50之间以平衡带宽与效率。

  2. 远场辐射系统
    读写器天线将高频电流转换为电磁波→空间传播波长λ= c/f。典型UHF天线采用偶极子结构,通过阻抗匹配网络实现50Ω系统匹配。

信号接收原理

  1. 能量捕获阶段
    标签天线接收电磁能量→通过整流电路转换为直流供电。接收效率η=(λ/4πr)^2 Gt Gr,其中Gt、Gr为天线增益。

  2. 信号解调过程
    读写器检测天线端阻抗变化:

  • 标签通过改变负载阻抗调制反射系数

  • 采用IQ解调技术分离同相/正交分量

  • 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完成解码与校验

关键技术参数

  • 调制深度:ASK调制时需保持30%-100%深度范围

  • 数据编码:常用Miller编码、FM0编码确保时钟恢复

  • 抗冲突算法:ALOHA、二叉树搜索等协议提升多标签识别效率

该系统设计需综合考量频段特性、调制方式与天线参数的匹配关系,实际部署时需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天线驻波比(VSWR)测量与调谐。


评论